Contact
發布人:讀你心意 閱讀:1355 日期:2013.01.02
2008年3月,以郭巧慧、苑媛和劉彩誼為核心作者的讀你心意咨詢有限公司創作團隊,開始了《意象投射測驗》漫長而艱辛的集體研發過程。《意象投射測驗》的創作基于意象對話療法近30年的發展歷史及其臨床實踐。本作品致力于將意象對話療法中具有代表性的心理評估方式進行工具化。
2012年12月,在讀你心意咨詢有限公司的主持下,創作團隊向中國心理學會心理測量專業委員會提交《中國心理學會心理測驗登記表》和《意象投射測驗的科學性論證報告》。2013年取得《中國心理學會心理測驗登記證書》。
2013年—2014年,邀請計算機專家邱清老師,共同完成了《意象投射測驗》中三個測驗的軟件化工作。
自2008年下半年起,讀你心意咨詢有限公司在諸多EAP項目和心理培訓項目中,將《意象投射測驗》作為項目前期的“心理體檢”或“心理評估”工具,不僅獲得了大量的原始數據,而且因其科學性、規范性和深刻性,為眾多的服務對象和受訓人員提供了專業支持與建設性指導。
作者苑媛在中央財經大學講授本科課程《人格心理學》、《心理咨詢與治療》、《健康心理學》《夢的心理解析》《大學生心理學》和研究生課程《心理咨詢理論與實務》《意象對話工作坊》。在教學過程中,針對相關主題,嘗試運用《意象投射測驗》進行心理評估和學術討論,一定程度地促進了本套測驗的完善。
2008年7月,作者苑媛赴德國柏林參加第29屆國際心理學會議,做題為TheMethod of Imagery Communication Psychotherapy(意象對話心理治療方法)的口頭報告,首次將該療法以及研發新型投射測驗的創意介紹給國外的同行與專家,獲得好評。2016年7月,苑媛授權自己的研究生余小霞前往日本橫濱參加第31屆國際心理學會議,報告研究成果The House Imagery Projective Test:A new measure of mental status(房子意象投射測驗:新型的心理狀態測量),獲得認可。
作者苑媛申報并主持相關課題,進一步檢驗《意象投射測驗》的信度和效度。比如,“《房子意象投射測驗》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項目來源: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學科推進計劃,重點研究項目,2016—2018年)。發表例如 “心理健康狀況意象投射測驗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年第22卷第 2期;“挑武器”之意象解讀,《心理技術與應用》,2016年第4卷第5期;“意象對話療法在投射測驗中的應用”,《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6年第4卷第11期;“文字與數字量尺的差異及心理機制:兼論量尺制作的方法學問題”,《心理科學進展》,2017年第25卷第2期;“動物意象在意象投射測驗中的新發展”,《醫師在線》,2017年8月第4卷第15期;等等相關學術論文。
《意象投射測驗》是一種創新的心理投射測驗。它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提供有關非語言的被測者的心理健康測量的工具。它以被測者的潛意識心理活動的投射意象、意象的象征意義、意象與意象之間的相關性等為依據,深刻而如實地反映出其心理發展的現狀、健康程度及其深層原因。
它能引起被測者的興趣,特別是成年被測者的興趣,極大地降低了接受心理測驗的緊張感和疲勞感。它簡便易行,不需要特殊工具,不需要復雜的指導語,甚至不需要施測者在現場,也不會受到施測者的語言、行為等外界因素的干擾。
《意象投射測驗》獨創性主要表現為:
1.《意象投射測驗》由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科學的方法論所支撐。
以往的投射測驗雖以心理動力學為理論基礎,但缺乏直接與測驗本身相對應的理論體系,所以都是單一的、零散的、不成體系的,如:主題統覺測驗(TAT)、房樹人測驗等。就這個意義而言,意象投射測驗是對傳統投射測驗的極大深化和提升。這也是最具有創新性的表現之一,以及能夠具有創新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2.《意象投射測驗》的研發過程符合科學發展規律。
以往的投射測驗大多來自創立者的某個靈感,或是臨床實踐中的某種偶然性(如:羅夏墨跡測驗),然后經過大量的臨床實驗、甄選、整理而逐漸形成某個單一的投射測驗。而意象對話投射測驗誕生之前,其理論基石——意象對話心理學已經發展了20多年。該套測驗是在意象對話心理學(特別是意象對話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的臨床實踐過程中,在不斷印證和完善理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意象投射測驗體系。自始至終,該套測驗都是在意象對話心理學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的。
3.《意象投射測驗》本身具有系統性和延展性。
它是一套成體系的心理測驗,由多個測驗所構成,而非單一的一個測驗。由于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科學的方法論,所以,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學術研究或者臨床實踐的需要進行延展性的研發,換言之,可以創新出一系列的意象投射測驗,它是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型投射測驗。
4.《意象投射測驗》的可推廣性較強。
從意象對話心理學到意象投射測驗都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專業培訓等方式進行重復性的學習,并使學生和學員等普通大眾得以掌握。作為一種心理投射測驗,它打破了傳統投射測驗的神秘性,因而具有較強的可推廣性。目前,作者已公開出版多部相關著作。